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

經濟17-01國際貿易的基礎與利益

17-1.1國際貿易

意義

國際間進行商品交易與勞務往來的經濟活動,以互通有無,調節盈虛。

基本原則

進出口平衡。

發生原因

1.各國資源稟賦不同:有氣候與地理環境的差異。

2.各國生產技術水準不同:有人力資源與資本累積的差異。

3.生產要素缺乏流動性:有自然或人為的貿易障礙存在。

4.各國消費偏好需求不同:為滿足各國不同偏好的消費者,

利益

※羅伯遜(D. H. Robertson)貿易是經濟成長的引擎

1.促進國際分工,使資源有效利用,互通有無,調節各國市場供需。

2.可獲得新知識與新技術,提升生產效率,增加競爭力。

3.提高國民所得,增加就業機會,提升生活水準,增進消費者福利。

4.透過國際交流,加強經濟聯繫,增進國際關係。

影響

1.受益者:進口品的消費者、出口品的生產者、生產出口品的要素所有者。

2.受害者:出口品的消費者、進口品的生產者、生產進口品的要素所有者。

 

17-1.2國際貿易的理論

17-1.2.1絕對利益理論­-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

提出者

亞當斯密(Adam Smith)

定義

1.投入相同的生產要素,選擇產量較多的國家進行生產。

2.生產相同的產量,選擇成本較低的國家進行生產。

論述

透過國際分工,各國全部專業生產具有絕對優勢(生產力大)的產品,然後進行國際貿易,必能增進貿易雙方福利水準,達到雙贏。

舉例

 

甲國

乙國

A商品

150

120

B商品

40

100

生產A商品:甲國比乙國具絕對利益,甲國應專業生產A商品。

生產B商品:乙國比甲國具絕對利益,乙國應專業生產B商品。

缺點

亞當斯密認為,若一國在各種產品上都具有絕對利益,另一國都不具絕對利益時,無法進行國際貿易,不符合現實狀況。

李嘉圖提出比較利益理論予以修正。

 

17-1.2.2比較利益理論-國際貿易發生的理論基礎

提出者

李嘉圖(David Ricardo)

定義

1.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利益的優勢國,應生產優勢較大的產品。

2.生產上都不具絕對利益的劣勢國,應生產劣勢較小的產品。

論述

各國全部專業生產具有相對優勢(機會成本低)的產品,然後進行國際貿易,可使貿易雙方互蒙利益。

舉例

 

甲國

乙國

對甲國

對乙國

A商品

120

150

120÷1500.8

150÷1201.25

B商品

40

100

40÷1000.4

100÷402.5

生產A商品:對甲國劣勢較小,甲國應專業化生產A商品。

生產B商品:對乙國優勢較大,乙國應專業化生產B商品。

優點

只要具有比較利益,仍可進行專業化生產與國際貿易。

缺點

1.未考慮生產要素不能自由移動的特性。

2.忽視運輸成本占生產成本的比重。

3.忽略報酬遞減法則的限制。

名詞

1.產出面:兩國投入生產要素相同(成本相同),產量多者為優勢國,產量少者為劣勢國。

2.成本面:兩國產量相同,投入生產要素(成本)較少者為優勢國,投入生產要素(成本)較多者為劣勢國。

 

17-1.2.3現代比較利益理論:又稱為要素稟賦理論(H-O模型)

提出者

赫克夏(ELI. Heckscher)與歐林(Bertil Ohlin)

定義

要素稟賦:一國擁有的生產要素,相對於他國較為充裕程度。

要素稟賦的條件:決定一國貿易型態的最重要因素。

論述

充分運用相對充裕的生產要素來生產,並出口產品。

進口因缺乏生產要素導致生產不足的產品。

舉例

勞動相對充裕的國家,應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,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。

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,應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,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。

 

17-1.2.4產業內貿易理論

定義

貿易國家間彼此同時進、出口同質性,但略有差異化的商品,在國際間進行相同產業內專業化生產。

原因

1.國際貿易與分工:要素密集度、生產技術、生產階段不同。

2.產品差異化。

3.運輸成本。

4.規模經濟:專業生產,單位成本下降,加速產業內貿易的進行。

5.所得差距:兩國所得差距越小,需求型態越相近。偏好相似的消費者,越有可能購買對方的差異化商品。

6.技術移轉:引進先進技術,生產優良產品,提高國際競爭能力。

7.偏好不同:區隔市場。

8.產品週期:

 (1)導入期:產品技術革新。

 (2)成長期:生產技術革新。

 (3)成熟期:品質管理革新。

 (4)衰退期:對外技術移轉。

 

17-1.3貿易條件TOT(Terms of Trade)

定義

出口價格相對進口價格的比值,表示一單位出口品換取進口品的數量。

公式

貿易條件TOT=出口價格PX÷進口價格PM=進口數量M÷出口數量X

說明

TOT1

出口價格上漲小於進口價格上漲幅度,反映一單位出口品換取進口品的數量減少,或一單位進口須用更多的出口才能換取,表示貿易條件惡化,將損及國民所得的購買力。

TOT1

出口價格上漲大於進口價格上漲幅度,反映一單位出口品換取進口品的數量增加,表示貿易條件改善,對我國有利。

形式

常用的貿易條件有:價格貿易條件收入貿易條件要素貿易條件,其中價格貿易條件最有意義,也最容易根據現有數據進行計算。

影響

國際貿易理論認為,出口導向型貿易增長,會使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,而進口導向型增長,則會改善一國的貿易條件。

魯格曼(Paul R. Krugman)標準貿易模型:一國貿易條件的改善,會增加一國的福利水準;反之,貿易條件的惡化,會降低一國的福利水準。

 

17-1.4貿易依存度(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)

貿易依存度

一國進出口總額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,反映一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,是衡量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重要指標。

貿易依存度=(XM)÷(GNPGDP)×100%

值愈高,代表:

1.該國對外貿的依存度愈高。

2.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大。

3.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重要。

出口依存度

出口總額占GNPGDP的比重,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。

出口依存度=X÷(GNPGDP)×100%

值愈高,代表該國對出口的依存度愈高。

一般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的出口依存度較高。

進口依存度

進口總額占GNPGDP的比重,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。

進口依存度=M÷(GNPGDP)×100%

值愈高,代表該國對進口的依存度愈高。

貿易依賴度

一國與特定國的雙邊貿易占該國總貿易的比例,具有意向性,是對特定國的貿易依存度。

貿易依賴度=對特定國進出口總額÷一國進出口總額×100%

出口依賴度

一國對特定國的出口總額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例。

出口依賴度=對特定國出口總額÷一國出口總額×100%

值愈高,代表對該國出口依賴程度愈高。

進口依賴度

一國對特定國的進口總額占該國進口總額的比例。

進口依賴度=對特定國進口總額÷一國進口總額×100%

值愈高,代表對該國進口依賴程度愈高。

重要性

1.世界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,表示貿易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重要。

2.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較高,經濟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的貿易依存度較大,表示貿易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,尤其重要。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